- 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电话:15210093958 (微信同号)
- 2586199133(微信号)
- 信息产业部备案: 京ICP备18017063号-5
- 版权所有:百分邮票收藏网 2003-2019
- 声明: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、网络、新闻等等,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,投资须谨慎。
颐和园 800万枚 4分 北海 800万枚 4分 天安门(1957.2.20) 1200万枚 8分 天空光芒四射(未发行) 8分 天坛 1100万枚 8分 太和殿 1100万枚 8分
邮票5—1(104 )顾和园
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。 在北京海淀区距城约15公里处。原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。金贞元元年(1153年)完颜亮设为行宫,明时皇室改建为好山园。 清乾隆十5年(1750年)改建为清漪园。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,并取“頌 养冲和”的意思,改名为颐和园,作为避暑乐地。全园由万寿山、昆明湖等组成,占地约290公顷,中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三千余间,可概括为政治、居住、游览三个活动区域。 主要景物如佛香阁、德和园大戏楼、排云殿等均是清末木构建 筑的代表作。其园林布局,集我国造园艺术大成,尤以西山、 玉泉山群峰为借景、扩展了空间,气魄宏伟,手法巧妙,为我 国园林艺术中讲求“虽由人作,宛自禾成”的典范。园中山青水绿,阁耸廊回,金碧辉映,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髙的地 位9由于慈禧、光绪等清代统治者在园内活动,颐和學与近代 史关系密切,至今留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填迹。辛亥革命后, 于1914年开放,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。解放后,经不断修缮,面貌一新。现园中主要殿堂,均按清末原状陈列,有“博物馆 公园”之称。
邮票图中远处的山是万寿山。万寿山为燕山支脉,高58.59米。 传说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,因名瓮山;前临瓮山泊,又称西湖,即今昆明湖。明弘治七年(1494年)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圆静寺。清代初期,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,宫中犯有过失的太监往往被罚来山上铡草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为庆祝乾隆帝母亲六十诞辰,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,并将山改名方寿山。又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林布局 的霱要堆放在山上,使东西两坡舒缀而对称,成为全园的主休。 建筑群依山而筑,现存的建筑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。万寿山前山,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,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。从山脚的“云辉玉宇”牌楼,经排云门、二宫门、排云殿、德辉殿、佛香阁,直至山顶的智慧海,形成一 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。东侧有“转轮藏”和“万寿山昆明湖”石碑。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。后山的建筑多半只 剩下荒台废基,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,仍然屹立在绿树丛 中》山上还有景福阁、重翠亭、写秋轩、画中游等楼台亭阁, 登临时,可俯瞰昆明湖的景色。
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,髙41米,下有20米髙的石台基,气势高大宏伟,是全园的中心建筑,为颐和园标志。清乾隆时 在此筑九层延寿塔,至第八层后“奉旨停修”,改建佛香阁。 咸丰十年(1860年)毁于英法联军,光绪时在原址依样重建,供奉佛象。登佛香阁四周游廊,可饱览园内外风光。
清晏舫原称石舫。在万寿山西麓岸边。是园中著名的水建筑。建于清乾隆二十年( 1755年)。舫上原有中式舱楼,后被英法联军烧毁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&河清海晏”之义,命名“清晏舫”船体长36米,用巨大的石 块雕砌而成。两层舱楼系木结构,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。顶 部用砖雕装饰,精巧华丽。
昆明湖面临万寿山前山。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 的矢然湖泊/曾有七里泺、大泊湖等名称。后因万寿山前身有 瓮山之名厂又称瓮山泊。元代定都北京后,为接济濟运用水需 要,经水利学家郛守敬主持,开辟上游水源,引昌平白浮付神 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,使水势增大,成为大都城内宫廷用水的蓄水库。明代湖中多植荷花,周围水田种植稻谷、湖旁又有寺院、亭台之胜,成为一游览区,有西湖、西湖景之誉。
明武宗朱厚照、明神宗朱翊钧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。清乾隆建清漪园时,将湖开拓,成为现在的规模,约3300多亩,并 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,命名昆明湖,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习操。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、东堤、南湖岛、十七孔挢等。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 河称为后湖。
邮票5—2(105)北海
北海在北京西城区故宫和景山的西北。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、规模宏伟昤一处古代帝王宫苑,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。 十世纪初,因北海有山有水,环境优美,辽代统治者乃以此建 筑园林,作为游乐场所。金灭辽,建中都,即在此基础上大兴 土木,营建精美的离宫别馆、亭台水榭,并命名大宁宫。十三 世纪元统治者建大都,宫殿建筑以琼华岛海子为中心,建成一 座封建帝都的禁苑。北海中心的山称“万寿山”(亦名“万岁山”),水域改称太液池,山顶和山腰兴建广寒、仁智等宫殿。明清两代这里仍是宫廷内苑,明时在太液池北岸修筑五龙 亭,淸顺治八年(1651年)又在广寒殿旧址建造白塔。乾隆时除在琼华岛四面建亭榭楼台外,又在北岸修建了蚕坛、阐福寺、西天梵境、万佛楼、小西天、潋观堂、镜清斋等,在东岸. 修建濠濮涧、画舫斋等,具备了今天北海的规模。北海全园布 局以琼岛为中心,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,直达山麓岸边牌坊, 一挢横跨,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,遥相呼应。北面山顶至山麓,亭阁楼榭隐现于幽邃的山石之间,穿插交错,富于变化。山下为傍水环岛而建的半圆形游廊,东接倚晴楼,西连分凉阁,曲折巧妙而烧,有意趣。北海的布局虽受江南园林影响,但仍保持北方园林端重的特点。1925年辟为公园,解放后疏浚湖 泊,进行全面修整,并增植了果树花卉等,这一占地70余万平方米的公园,已成为首都重要的游览胜地。
白塔在北海琼华岛之巅。是北海公园最突出的建筑。清顺治八年(1651年)建于元代广寒殿旧址,并于半山建永安寺, 称琼华岛为白塔山。康熙十八年( 1679年)雍正九年(1731年)均因地震塌毁,先后两次童建。1964年、1977年两次修 缮。白塔为喇嘛塔,高35.9米,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,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,其上承托覆钵式塔身,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, 门内刻有藏文咒语。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,再上为两层铜质伞盖,边缘悬铜钟十四个,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。
邮票图中的挢是陟山桥,五孔券洞。桥西面的四柱三楼的牌坊,为“如意形”斗拱,结构精巧,在古代建的牌坊中也是少有的。
邮票5—3(106)天安门 参见纪88邮票⑤。
邮票5—4(107)天坛
天坛在北京崇文区正阳门外,永定门内大街路东。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 1420年),名天地坛,嘉靖九年(1530年)因立四郊分祀之制,于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。清乾隆、光绪时都曾重修改建。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。有垣墻两重,形 成内外坛,坛墙南方北圆,象征天圆地方。天坛是園丘、祈谷两坛的总称。主要建筑在内坛,圜丘坛在南、祈谷坛在北,二 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,中间有墙相隔。外坛墙东、南、北三面原建无门,西墙上有两座门:北为祈谷坛门,南为乾隆十七年( 1752年)增建的園丘坛门。内坛墙共有六座门:祈谷坛肴’ 东、西、北三座天门(又称砖门),圜丘坛有泰元、昭亨、广利三门。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门:成贞门和其西边的琉璃门。園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、皇穹宇等,祈谷坛内主要建 筑有祈年殿、皇乾殿、祈年门等,内坛两墙内有斋宫,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(原为牺牲所、钟楼等,已无存)。天坛占地约270万平方米,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,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。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,天坛被占,破坏严重。1913年曾给外国人游览,1918年才正式开放。现为天坛公园。
邮票图为祈年殿,在天坛北部。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加年),原名天地坛,坛上有圆殿称大祀殿。嘉靖二十四年( 1545年) 改建,名大享殿、是鎏金宝顶三层檐攒尖式屋顶的圆形建筑, 上檐用蓝色琉璃瓦,中层黄色、下层绿色,乾隆十六年(1751年)改今名,次年将三层檐改用蓝色瓦。光绪十五年(1889 年)八月,殿遭雷击焚毁,次年重建,于二十二年完工。1970 年10月重修,现有东西配殿各九间,配殿原各有后殿七间,乾隆十五年拆除,殿分三层,高38米,直径30米,中央四柱代表四季,外圈两排柱子各有十二根,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 时辰。每层围有石护拦,外有维墙一重。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、祈年门、神库、神厨、宰牲亭、燔柴炉、瘗坎、具服台、 走牲路以及七十二间长廊等,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、石上镂刻山形朵云纹,是明嘉靖时放置的“镇石”。
邮票5—5(108)太和殿
太和殿俗称金銮殿。在故宫的中心部位。故宫“三大殿” 之一。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 1420年)。初名奉天殿,明嘉靖四 十一年(1562年)改名皇极殿,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始称今 名。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重建、建在高约2米 的汉白玉石台基上。台基四周裹立成排云龙云凤望柱,前后各 有三座石阶,中间石阶以巨大的石料雛刻有蟠龙,衬托以海浪 和流云的“御路”,殿面阔十一间,进深五间,重檐庑殿顶,高35.05米、宽约63米,面积2377平方米。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 和精致的蟠龙藻井,富丽堂皇。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重大典 礼,如皇帝即位、诞辰以及舂节、冬至等节日庆典和出兵征讨 等活动都在此举行。殿中的金漆雕龙“宝座”是封建皇权的象征。太和殿红墙黄瓦,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,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