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票收藏
集邮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邮票收藏 >

T.82《西厢记》经典邮票是怎样问世的?

来源:收藏 发布于 2024-09-22 阅读
1983年2月21日,中国邮政推出的T.82《西厢记》特种邮票,堪称是中国邮票史上的经典之作。全套包含4枚套票和1枚小型张。西厢记邮票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,成为邮票收藏界的瑰宝,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:
T.82《西厢记》邮票

选题经典,深入人心
元曲《西厢记》由元代大文豪王实甫创作,其故事源自唐代元稹的《莺莺传》与金代董解元的《西厢记》诸宫调。经过700余年的传承,这部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,早已深入中国百姓的心中,成为广为人知的经典。邮票发行部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将《西厢记》列入古代文学题材邮票的选题计划,尽管曾因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影响而中断,但1979年重新被列入计划,最终在1983年得以问世。
 
图稿绘制精美
王叔晖女士为西厢记邮票绘制的图稿,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底蕴,为这套邮票的诞生注入了灵魂。1979年11月,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室主任孙少颖与邓连普一同拜访她,王叔晖女士欣然接受绘制西厢记邮票的邀请,双方共同确定了“惊艳”、“听琴”、“佳期”、“长亭”四幅图稿的主题。
 
王叔晖女士在应承绘制任务时,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的严谨与认真,她明确表示:“这个题材我熟悉,但绘画起来,极其费时。我不会马虎应付……”并承诺需要一年时间完成,同时要求不要被催促,她也不会拖延。
 
1980年11月28日,当王叔晖女士耗时一年绘制的《西厢记》画稿展示在邮票设计室时,其精美绝伦的画风让在场的所有人惊叹不已。画中人物生动传神,场景艳丽典雅,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人物画“千人一面、概念化”的老印象。邮票设计室的人员一致评价,这套邮票图稿“真不愧是画西厢的大手笔”。
 
设计安排巧妙
《西厢记》邮票的设计过程充分展现了设计师的智慧与创新。1981年第11期《集邮》杂志上,《新邮消息》栏目中首次公开了由著名国画家王叔晖绘制完成的4枚邮票图稿:“惊艳”、“听琴”、“佳期”、“长亭”。然而,有读者敏锐地指出,如此经典的故事中,不能没有“拷红”这一关键情节。
 
读者的建议引起了邮票发行部门的重视,最终邮票发行局决定增发一枚小型张,以“拷红”为主题,补全这一经典情节。然而,时间紧迫,已无法再请王叔晖女士绘制新图。这时,邮票设计的重任落在了著名邮票设计师刘硕仁的肩上。
T.82《西厢记》邮票

刘硕仁巧妙地从明代木刻版本《西厢记》中选取了“拷红”插图作为小型张的主图,不仅完美填补了邮票故事性上的空白,还巧妙地将莺莺像作为边饰图案,增加了小型张的艺术美感。他采用的影雕套印技术,使得色彩艳丽的邮票与古色古香的小型张相得益彰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。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紧迫的问题,更展现了设计者对于邮票整体布局和艺术效果的高超把控。
 
印刷精心操作
西厢记邮票的发行,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。整个制作过程历时三年,从绘画、设计到印制,每一步都凝聚了众多专家与技术人员的心血,充分展示了“慢工出细活”的精神。
 
在制版和印刷工艺上,经过多轮讨论与研究,最终确定了精细的制作方案:4枚邮票采用5色(黄、红、蓝、黑、暖灰)影写版,网线高达300线/英寸,确保了图案的细腻与色彩的丰富。小型张的邮票图则采用了雕刻凹版黑墨印刷,背景用影写版浅米黄色衬托,底饰部分则用影写版制作,棕色浅网纹平铺,深网纹横纹装饰,莺莺像与印章分别采用驼黄色和大红色,最终实现了1雕4影的精细印刷工艺。
 
在实际印刷过程中,为了达到最佳效果,团队经历了印版重做、色调调整、工艺调整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工作,每一步都精益求精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最终使得《西厢记》特种邮票呈现出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。
 
最终,《西厢记》整套邮票与小型张的完美搭配,不仅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精髓,更以其精美的设计和巧妙的安排,赢得了集邮界和艺术爱好者的一致赞誉。刘硕仁的匠心独运,使得这套邮票成为了中国邮票设计史上的经典之作,也再次证明了在艺术创作中,创新与传承同样重要。
 
 
 

邮票收藏


标签:
更多
    • 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  电话:15210093958 (微信同号)
    • 2586199133(微信号)
    • 信息产业部备案: 京ICP备18017063号-5
    • 版权所有:百分邮票收藏网 2003-2019
    • 声明: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、网络、新闻等等,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,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,投资须谨慎。